餐饮多久才算有起色?别再凭感觉等了

香港恒生指数 (3) 13小时前

餐饮多久才算有起色?别再凭感觉等了_https://www.qmgjg.com_香港恒生指数_第1张

“我的店开了快半年了,怎么还没啥起色?” 这个问题,听到太多了,几乎是每个刚入行的餐饮人都会问的。其实,所谓“起色”,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能靠“熬”就能熬出来的。它背后藏着一套实实在在的经营逻辑。

“起色”背后的逻辑:不只是翻台率

很多人一谈“起色”,脑子里想的就是翻台率高不高,是不是排队。这当然是结果,但不是全部。真正的“起色”,我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它包含几个关键点:首先是现金流是否健康,能不能覆盖日常开销,支撑后续的运营。其次,是顾客的复购率,老顾客愿不愿意再来。再有,就是口碑的积累,有没有形成正面传播。这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之前开过一家小馆子,刚开始生意还行,日流水看着也不错。但就是感觉钱总是不够用,进货、房租、人员工资一扣,利润薄得可怜。那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虽然客人不少,但没“起色”。后来才意识到,只是“有人来”不代表“生意好”。

还有一些店,看上去装修高大上,菜单也精致,但就是没人来,或者来了几次就不来了。这种,明显连“起色”的门槛都没摸到。与其纠结“多久有起色”,不如先看看这几个基础指标有没有被触碰到。

新手常见误区:期望过高,忽略细节

很多新开的店,尤其是那些花了大力气装修,请了名厨的,总觉得生意应该“立竿见影”。这是zuida的误区之一。餐饮是个慢生意,尤其是在一个新区域,或者推一个新概念的时候,需要时间来让消费者认知和接受。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开了家日料店,装修风格很特别,食材也很讲究。他从开业第一天就盯着翻台率,觉得达不到他心里预设的数字就不算成功。结果呢,压力太大,反而影响了现场的服务和氛围。顾客虽然觉得东西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几次之后也就不常来了。

反观一些小店,一开始就没什么宏大叙事,就是把菜品做好,服务到位,价格公道。慢慢地,靠着口碑一个个老顾客积累起来,生意就一点点热闹起来了。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能把控好基础,有没有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做好。

关键节点:观察与调整

什么时候是餐饮店真正开始“有起色”的信号?我认为,至少要经历三个月的沉淀期。这三个月,是用来观察顾客反馈、优化运营流程、熟悉市场节奏的。如果三个月后,你的顾客复购率在稳步提升,老顾客开始能叫出名字,菜单上的菜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爆款,并且现金流开始趋于稳定,那么恭喜你,你的店可能已经迈出了“有起色”的第一步。

我曾指导过一个项目,一家做地方特色菜的馆子。开业初期,菜品种类有点杂,服务员也还在磨合。大概两个月后,我们发现,有一道地方特色小吃特别受欢迎,很多顾客都是因为这个来的,而且回头客都指定要点。于是,我们就把这道菜作为主打,优化了它的呈现方式,并且在宣传上进行侧重。同时,也根据顾客反馈,砍掉了一些不太受欢迎的菜品,精简了菜单。大概到第四个月,复购率明显上升,周末的午餐时间开始需要排队了,那时候,我们才觉得,这店真的“起来”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员工的稳定”。如果你的厨师团队、服务团队都很稳定,很少出现流失,这往往意味着店里的氛围和管理是比较健康的,也间接证明了生意有可观之处,大家有信心。人对了,事才容易对。

“起色”的衡量:不只看数据

当然,数据是重要的,比如翻台率、客单价、复购率、评价分数等等。但是,我更看重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你看到老顾客带着新朋友来,来自于你听到顾客在店里开心地聊天,来自于你发现员工们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些,都是“起色”的真实写照,是数据无法完全衡量的。

有一家咖啡馆,开在我们公司附近。老板是个非常热爱咖啡的人,店里总是飘着浓郁的香气,而且他对每一个进店的顾客都很热情。刚开始生意一般,但他一直坚持用最好的豆子,每次都认真对待每一杯咖啡。大概一年后,那家店成了附近很多白领的“第二个家”。不是因为它有多火爆,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稳定、温暖的体验。这,也是一种“起色”,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情感连接的起色。

所以,与其问“多久有起色”,不如问问自己:我的店,是否在稳步地解决顾客的问题,是否在提供稳定、令人愉悦的体验,是否在建立起忠实的顾客群体?如果这些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起色”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会是扎实、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