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京沪永远涨?”这问题,我听了太多次了,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活在那个句子里。身边不少朋友,问了又问,无非是想找个“为什么”,好让自己安心,或者找到点“抄底”的勇气。其实,答案远比一句“供需关系”要复杂,也更有人情味。
先说说供给。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你真以为还能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再建一片新城?不可能。土地是死的,尤其是核心区域,几十年前规划定下来的,你想再划块地出来建个几十万平方米的住宅,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审批流程、拆迁难度、环境评估……随便一项都能卡住你。我当年参与过一个上海郊区的项目,本来是很看好那片区域的潜力,想着能打造一个宜居社区。结果呢?因为几个环保问题,加上一些历史遗留的用地性质问题,项目硬生生被拖了几年,最后规模缩减了一大半。这还是在郊区,你可以想象一下核心区域的难度。
而且,即使有地,建什么样的房子也是个问题。现在对住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容积率、配套设施,样样都要讲究。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土地面积,能建出来的商品房总量反而会比过去少。你总不能让人家住在“豆腐渣”里吧?所以,你想指望大量的、低成本的土地供应来压低房价,在京沪这两个城市,基本上是指望不上了。
再加上,政府对土地供应和开发节奏的把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要考虑城市承载力,考虑产业布局,更要考虑社会稳定。所以,土地拍卖的时候,你看到的往往是“精选地块”,价格自然不低。这种情况下,开发商拿地成本就很高,他们最终卖房的价格,自然也得上去。
再聊聊需求。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都要往北京上海挤?简单说,就是资源。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还有那种“大城市”特有的便利和机会感,是其他地方给不了的。我接触过不少客户,有些是为了孩子教育,有些是为了职业发展,还有些就是单纯喜欢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他们愿意为这些“看不见”的价值买单,哪怕房价比老家贵上好几倍。
这种需求,不是简单的“住”的需求,更是一种“身份”和“机会”的认同。我在一个上海的内环项目做过销售,客户里不乏一些从外地来闯荡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买房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对这个城市归属感的一种确认。他们能承受更高的价格,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相信这种价值会持续下去。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资产的“保值增值”属性。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投资渠道并不是那么顺畅,而房子,尤其是在京沪这样的核心城市,很多人还是把它看作最稳妥的避险和增值工具。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把钱往房产上挪。这种“羊群效应”,或者说“刚性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房价。
政策的影响,当然也是绕不开的。政府一直在调控,限购、限贷、指导价……这些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热的需求。但我观察下来,很多时候政策更像是在“挤泡沫”,而不是“让房价回到解放前”。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它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政策很难彻底改变这一点。
而且,政策的执行和市场反应,也挺有意思的。有时候,一项看起来很严厉的政策出台,市场反而会因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而出现短暂的反弹。我们当年做过一个项目,赶上了一波调控,成交量确实下去了。但没过多久,一些被压抑的需求又涌了上来,特别是那些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客户,他们该买还得买。而且,政府在某些特定区域,比如城市副中心或者新区,也会有一些土地供应或者产业扶持政策,这些都会影响区域的长期价值。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问我,说政府出了个政策,是不是房价要跌了。我当时是这么跟他说的:你看,政策是想让市场更健康,但京沪的这些地段,它的稀缺性和承载的价值,是政策很难一蹴而就改变的。我们得看政策的长期影响,而不是短期的波动。
很多人谈论房价,容易忽略“持有成本”和“机会成本”。比如,如果你在上海有一套房子,每年的物业费、维修费,还有房产税(虽然现在还没全面普及,但它是潜在的),这些都是成本。但是,和房子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相比,这些成本似乎就没那么沉重了。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在上海市中心卖掉了一套小两居,当时想着赶紧换个大点的,结果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几年后,他想再买回来,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不止。这种“失去的机会”,有时候比直接的持有成本更让人心痛。所以在京沪,买房不买房,有时候是一种“机会成本”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持有成本”的选择。
我见过一些早年就在北京买房的家庭,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一方面是房产本身的增值,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他们早早地锁定了“居住权”和“优质资源”。这个“锁定”,不仅仅是住了,更是参与到城市发展的红利里。
所以,回到“为什么京沪永远涨”这个问题。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预期”的叠加,但这种预期,又是建立在某些“现实锚定”之上的。现实锚定,就是我前面说的,稀缺的土地,不可替代的资源,持续吸引人口流入的磁场。而心理预期,则来自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京沪房价只涨不跌”的认知。
当然,我不是说房价会无限上涨,也不排除短期会有波动。但从一个长远的角度,从一个对城市价值的判断来看,京沪这两个城市的“核心资产属性”,决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会保持一种相对坚挺的状态,甚至在长期维度上,仍然有增长的空间。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是城市的价值,也是一种无法用简单数字衡量的“吸引力”。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