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导体?从业者聊聊那些事

什么是超导体?从业者聊聊那些事_https://www.qmgjg.com_港股恒生指数_第1张

说起什么是超导体,不少人脑子里可能就是那些零电阻、强磁悬浮的酷炫画面。确实,这是超导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但要真说透了,里面门道可多了,很多时候大家对它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很神奇”的阶段,但具体神奇在哪,为什么神奇,就说不清了。我接触这行也有些年头了,接触过不少材料,跑过不少实验,今天就顺着大家普遍的疑问,随便聊聊我的看法和经历。

超导的“零电阻”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常被问到的就是这个“零电阻”。听上去好像是电能传输永远不会有损耗,这在理论上确实是超导体zuida的价值之一。想当年,我们刚接触超导材料的时候,拿到样品,那心情激动得不行。看着电流在里面畅通无阻,简直就像魔法一样。但实际上,这个“零电阻”是有条件的,最关键的就是温度。目前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超导体,都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才能实现超导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界温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研究超导体本身,而是在研究如何让它们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或者说,如何高效地制冷。

想想我们最早用液氦去冷却那些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那场面,简直就是和时间赛跑。液氦气化速度那么快,你得抓紧时间进行测量和操作。每一次实验,都像是一场对精度的考验,也对操作者的耐心和细致要求极高。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晃动,一点点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前面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和空气中的微尘较劲。

而且,这个“零电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超过了临界温度,或者外加的磁场太强,超导性就会消失,又变回普通的导体了。所以,我们常说超导体有三个要素:临界温度、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密度。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想要让一个超导材料发挥作用,就得同时保证这三者都在它的超导区内。

从“传统”到“高温”:不止是温度的跨越

大家可能听说过,超导体最早是金属元素,比如汞,在零下200多摄氏度才展现出超导性。那是1911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发现的。那一发现,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但那时候的超导,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因为制冷技术跟不上,成本也太高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高温超导体”的出现,一切才变得不一样了。所谓“高温”,其实也是相对于零下200多度来说的,它指的是能在液氮(零下196摄氏度)的温度下实现超导。这在工程应用上,意义可就太大了。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钇钡铜氧(YBCO)这类材料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儿。液氮就像是自来水一样容易获得,价格也比液氦便宜太多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终于有可能把超导技术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展品里。从研究室到工厂,从理论到应用,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比如更高效的电力传输、更强大的磁共振成像设备(MRI)、无接触的磁悬浮交通,都变得触手可及。

当然,从金属超导体转向陶瓷类的铜氧化物,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材料的制备工艺、机械强度、加工性能,都是需要攻克的难关。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块很好的超导材料,但它非常脆,一碰就碎,这让它在实际应用中处处受限。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它的超导机制,还得想办法把它做成线材,做成器件,让它能弯曲,能承受应力,能批量生产。

磁悬浮与超导:不止是“吸铁石”那么简单

提到超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磁悬浮列车。没错,利用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即在超导状态下,它会排出外部磁场,从而与磁场产生排斥力,实现无接触的悬浮。这个效应非常强大,也很直观。不过,要实现稳定可靠的磁悬浮,可不是简单地把超导体往磁铁上一放就能行的。

我们曾经在项目上做过一个小型磁悬浮演示装置,用的就是早期的一些超导块。要让它在磁轨上稳定地悬浮,需要精确控制超导体的温度,同时磁轨的磁场分布也得非常均匀和设计合理。一旦磁场有细微的不均匀,或者温度稍有波动,那个悬浮体就会开始晃动,甚至“掉下来”。那时候,调试起来真的是让人头疼,一遍遍地调整,一遍遍地测试,就为了那一点点的稳定性。

更别提实际的磁悬浮列车了,那需要的可不是一块小小的超导材料,而是长长的超导磁体线圈,而且是能够承受强大磁场和高速运行的。这背后牵扯到材料的稳定度、线圈的制造精度、制冷系统的可靠性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问题。超导磁体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失超”(quenching,即超导性突然消失),释放出的能量可是相当可观的,处理不好会非常危险。所以,对安全性的考虑,是贯穿整个设计和运行过程的重中之重。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温度、成本与工程化

虽然我们对超导技术的潜力充满信心,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也是 real and tangible。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温度问题。即使是“高温”超导体,也需要液氮或者更先进的制冷技术来维持其工作状态。这个制冷系统的功耗、体积、维护成本,都直接影响了超导技术的经济性和便捷性。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体,那将是划时代的突破。

其次是成本。高性能的超导材料本身,以及生产和加工这些材料所需的设备,都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设想中的应用,因为成本过高而无法大规模推广。比如,用超导线材来传输电力,理论上可以极大地减少损耗,但如果铺设超导电缆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电缆,那经济账就很难算得过来了。

还有就是材料的工程化问题,前面也稍微提到了。超导体本身的性能很强,但把它做成能够实际使用的线材、线圈、薄膜等,并且保证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支撑的。这不仅仅是材料科学的问题,更是工程科学的挑战。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超导材料,但如何将它们“驯服”并应用到实际设备中,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超导材料的种类和区分:不止铜氧化物

说到超导体,人们往往会想到前面提到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但实际上,超导材料的家族非常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壮大。除了大家熟知的金属超导体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还有铁基超导体、有机超导体、重费米子超导体等等。它们在超导机制、临界温度、磁场以及其他物理性质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铁基超导体,它们在2008年左右被发现,表现出了与铜氧化物相似的层状结构和一些独特的超导特性,而且在一些方面,它们对磁场的容忍度更高,加工性能也更好一些,这使得它们在某些应用领域,比如高场超导磁体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我们团队也接触过不少铁基超导体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有时候会觉得它们比铜氧化物“好说话”一点,但同样需要精确的控制和深入的研究。

了解这些不同种类的超导体,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对于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工程问题至关重要。不是所有超导体都适合做磁悬浮,也不是所有超导体都能用于高能物理的加速器。选择错了材料,或者用错了应用场景,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前功尽弃。

未来的展望:从实验室到生活的距离

尽管挑战重重,但我对超导技术的未来始终保持乐观。科技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克服已有的限制。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制冷技术的进步,以及工程化能力的提升,我相信越来越多的超导应用会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几乎零损耗的电力传输网络,这将极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更强大的、更紧凑的核聚变反应堆,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更灵敏的医疗诊断设备,能够更早地发现疾病。甚至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也可能因为超导元件的出现而变得更加高效和强大。这些美好的愿景,都离不开对什么是超导体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

在这个领域,我们这些从业者,每天都在和各种材料、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打交道,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和世界的极限较劲。但每一次看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突破,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对于“什么是超导体”这个问题,我想说,它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属性,更是通往未来科技无限可能的一把钥匙。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