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股?” 这问题问了无数遍了,问我,问股神,问论坛里任何人。其实,哪有什么标准答案?真要说如何选优质股,我觉得更像是给自己找个能长期陪伴的靠谱朋友,而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捷径。
刚入市的时候,谁没被那些“颠覆行业”、“下一个XX”的包装迷住过?我见过太多人,追着风口上的猪,结果风停了,猪就掉下来了。什么人工智能、元宇宙、新能源… 概念一个比一个响亮,但真正能落地生根,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的,又有几个?我记得当年有个做AR眼镜的,那时候多火啊,媒体报道、路演PPT,听着就觉得未来已来。但你仔细去扒拉一下它年报,那研发投入、那市场开拓,跟它的市值简直不成正比。最后,大家一阵追捧,股价上去了,故事讲完了,估值也就回去了。所以,第一个关,就是要给自己上一课,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别光听那些天花乱坠的故事,要看看它到底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支撑。
很多时候,所谓的“概念股”就是一群人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鼓点停了,谁手里有货谁就吃药。你以为你在买未来,结果你买的是别人的梦想,还是一个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梦想。很多时候,那些真正“优质”的公司,它们可能并没有那么耀眼的光环,没有那么多媒体的追捧,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它们“老土”、“没前景”。但恰恰是这些公司,它们的产品或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或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就像我们平时吃饭穿衣,总得有个地方买吧?总得有个牌子质量靠谱吧? solche东西,可能不刺激,但它稳定。而稳定,在股市里,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排斥成长性。问题在于,你如何去评估这种成长性。是基于虚无缥缈的“想象”,还是基于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需要时间去沉淀,去观察。我见过一些公司,一开始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打磨产品,不断拓展渠道,一点一点地积累用户和口碑。当你去考察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管理层踏实肯干,它的财务报表健康稳健,它的产品虽然不花哨,但就是好用。这种公司,即便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它具备“长期主义”的基因,这才是“优质”的真正含义。
说到基本面,这玩意儿可就太重要了。说实话,我见过太多人,看一眼K线图,觉得“哎,这股要涨”,然后就冲进去了。这不叫投资,这叫db。我自己的经验,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也踩过不少坑。当时觉得某个行业前景好,就选了里面一家公司,看到它股价也涨了,就觉得是好公司。结果呢?财务报表一看,利润增长是靠借钱,应收账款一大堆,客户还款也慢。这哪是优质?这简直是定时炸弹。所以,后面我养成了个习惯,不管多看好一个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把它的财报扒拉出来,仔仔细细看一遍。
怎么看?首先看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趋势。是持续稳定的增长,还是忽高忽低,甚至出现下滑?我比较喜欢那种稳步增长的公司,它们通常说明业务是健康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然后看盈利能力,比如净利润率、毛利率。这些数字能反映出公司控制成本的能力和在市场上的定价权。如果一个公司的毛利率一直很低,或者在下滑,那得警惕了,说明它可能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或者成本控制出了问题。当然,也不能光看绝对值,要结合行业平均水平和公司自身的历史数据来分析。比如,你不能要求一个初创期的科技公司毛利率和一家成熟的消费品公司一样。
再一个就是看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负债率不能太高,特别是那种靠大量借贷来维持运营的公司,一旦市场环境不好,资金链很容易断裂。还要关注公司的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一个利润再高,但要是现金流长期为负,那说明它赚的钱没能真正变成手里的现金,可能是应收账款太多,或者存货积压。说白了,现金流就是公司的血液,血液不畅,公司迟早出问题。我见过一些公司,财报做得漂漂亮亮的,利润数字也好看,但一看现金流,那简直是惨不忍睹。这种,即便别人说它好,我也碰都不敢碰。
这点可能很多人会忽略,觉得公司做产品、卖产品就行了,管理层怎么样不重要。错!大错特错!我亲身经历过,一个管理层混乱、或者价值观不正的公司,即使它产品再好,市场再大,最后也可能因为内耗、因为各种违规操作而一败涂地。还记得当年有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非常有才华,也抓住了市场机会,公司发展得很快。但后来,内部股权纠纷不断,高管之间互相掣肘,最后公司发展停滞,股价也一路下跌。那时候我才明白,真正优质的公司,不仅要有好的产品和市场,更要有稳定、高效、并且有远见的管理团队。
怎么看管理层?这确实是个难题,很多信息是看不到的。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去判断。比如,看公司的股权结构。大股东是否稳定,是否对公司有长期的承诺?有没有那种频繁减持、tx离场的行为?一个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的股东,通常也是一个好的管理层的体现。再看看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及时、透明,有没有隐瞒什么?如果公司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公告,或者解释不清的事件,那就要高度警惕了。我宁愿选择一家信息披露非常清晰、坦诚的公司,即使它的发展速度不是最快的。
还有一个我特别看重的是公司有没有那种“客户至上”的文化,以及对员工的态度。你可以看看公司的guanfangwebsite、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或者听听在里面工作的朋友的反馈。如果一个公司,它真正把客户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并且善待自己的员工,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具备长期健康发展的潜质。因为这样的公司,更容易吸引人才,更容易留住人才,也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这就像是在一个花园里,你看到的是精心打理的花草,而不是杂草丛生,这自然就更有信心这个花园会一直漂亮下去。
“护城河”这个词,巴菲特说得太多了,但真正理解它的重要性,那真是需要时间。什么是护城河?就是公司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不被别人轻易超越的壁垒。很多人选股,只看到公司现在的盈利能力,却忘了去思考,为什么它能盈利?这种盈利模式能持续多久?我见过不少公司,初期可能因为技术或者某个政策优势而赚了不少钱,但一旦技术被模仿,或者政策发生变化,它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公司,你买进去,可能短期能赚点快钱,但长期来看,风险太大了。
什么样的护城河是比较牢固的呢?我通常会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品牌。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能够带来溢价,也能让消费者产生忠诚度。比如可口可乐,虽然它只是卖饮料,但它的品牌价值是多少?这就是护城河。其次是技术壁垒。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或者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才能达到的技术高度,这些都能形成很深的护城河。比如在芯片制造领域,ASML的光刻机技术,是别人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再有就是网络效应,越多人使用,价值越大的产品或平台。像微信、淘宝,它们的用户基数越大,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还有就是成本优势。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生产或分销产品,从而获得更低的成本,那么它在价格上就能有更大的灵活性,也能在利润上更具优势。这通常需要规模效应、供应链管理能力或者独特的生产工艺。当然,最难得的护城河,是那种不容易被复制的,或者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巨大的投入才能复制的。比如,在一个非常成熟且有监管壁垒的行业里,一家公司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分销网络,新进入者想要撼动它,难度极大。所以,在选股的时候,我总会问自己,这家公司到底凭什么赚钱?它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是不是能够持续很多年?
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公司好不好、优不优质的问题,但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估值。再好的公司,如果买贵了,那也可能变成一笔糟糕的投资。我见过太多例子,大家追捧一个好公司,但一旦它的估值高得离谱,比如市盈率动辄几百倍,市销率也高得吓人,那我觉得,即便是它未来真的会很好,现在的价格也已经透支了太多的预期,风险太大了。
怎么判断估值?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常用的指标,比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还有股息率等等,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我不会只看一个指标,我会综合来看,并且结合行业的情况。比如,对于一些高成长的科技公司,用传统的市盈率去衡量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它们可能目前还在投入期,利润还不高,但它的增长潜力巨大。这时候,市销率或者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可能就更有参考意义。当然,即便是看PEG,也要小心,别被那些看似很低的PEG所迷惑,要深究它背后的增长是否真实、可持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安全边际”。简单来说,就是你买的价格要远远低于你评估的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这样,即使你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偏差,或者市场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波动,你也不至于亏损太多。我见过很多老股民,他们在挑选优质股的同时,更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买入价格。他们不会因为害怕错过,而盲目追高。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一家公司我非常看好,但我认为它现在的价格太高了,我宁愿先放在观察名单里,等它跌到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再考虑出手。有时候,耐心比操作更重要。毕竟,好公司多的是,但好价格,可遇而不可求。
做了这么多年股票,我zuida的体会就是,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也没有谁能预测未来。那些能一直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且做得不错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投资方法。我自己的投资生涯,也经历过不少失败。有时候是过于自信,觉得看准了一个机会,就all in;有时候是受情绪影响,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跟着着急;还有时候,就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不够深入,被一些虚假繁荣所迷惑。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训。
我习惯在每次交易结束后,特别是那些亏损的交易,都会花时间去复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失败?是我的判断失误?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理解有偏差?还是市场情绪的变化超出了我的预期?通过这种复盘,我可以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比如,我曾经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追逐那些短线涨幅很大的股票,结果亏了不少。后来我才意识到,那些股票往往估值已经很高,而且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波动性太大。于是,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策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上。
而且,我觉得学习永远不能停止。行业在变,技术在变,市场也在变。我们不能用老一套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事物。我会花很多时间去阅读行业报告,关注那些让我感到好奇和陌生的公司,去了解它们到底在做什么,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其他优秀投资者的经验和理念。这并不是说我要照搬他们的做法,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归根到底,如何选优质股,是一个持续学习、持续实践、并且不断反思的过程。没有捷径,只有坚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