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股还能炒多久?”这个问题,说实话,自从疫情一来,耳朵里听过无数遍了。很多人觉得这玩意儿跟风一吹就起来,只要疫情反复,它就有机会。但实际操作起来,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玩意儿,炒作的成分有时候比基本面还足,但终究还是要回归到需求和产能上。所以,今天就随便聊聊,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对,但都是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真实感受。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需求。疫情刚爆发那会儿,全球性的恐慌性buy,导致口罩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相关企业那是赚得盆满钵满。我记得当时,很多平时不起眼的小厂,一夜之间订单排到了半年后,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那时候,随便抓个做口罩的上市公司,股价都是火箭发射。但现在你看,随着疫苗的普及,很多国家防疫政策已经转向“与病毒共存”,或者说,即便是有新的变异株,大家对口罩的依赖程度也远不如前。国内尤其如此,除了特定场所,日常佩戴的强制性大大降低。这就意味着,那种极端的需求已经消失了。所以,口罩股要继续炒,它的支撑点在哪里?不能总靠着“偶尔的疫情反复”来拉动吧?这逻辑链条太脆弱了。
而且,就算有需求,它也是分层级的。医用级别的,比如N95,在某些特定行业,比如医疗、化工、甚至一些高污染环境,肯定还是有稳定需求。但我们老百姓日常戴的那种普通医用口罩,或者说是“一次性防护口罩”,它的需求弹性太大了。老百姓也不是傻子,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你不能指望大家一年到头都戴着,那样也太不现实了。市场这东西,终究是要看“常态化”的需求,而不是“应急期”的需求。
我倒是觉得,一些专业防护类的口罩,比如在特定工业场景下的应用,可能会成为一些企业的长期增长点。但那些主打消费级市场的公司,如果产品线比较单一,就得好好想想后路了。毕竟,大家总不能一直戴着口罩过日子,那日子过得还有什么意思?
另外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产能。疫情催生了一大批口罩生产企业,包括很多跨界玩家。大家都在拼命上马生产线,疯狂扩张产能。结果呢?市场稍微一降温,产能过剩的问题就立刻显现出来。我见过一些工厂,疫情高峰期的时候,产能利用率爆表,员工加班加点;疫情缓和一点,订单少了,马上就开始裁员、停线。这种产能的波动,对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稳定性是巨大的考验。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赚到的钱,可能很快就会因为产能闲置和库存积压而被消耗掉。
更残酷的是,很多进入这个行业的,都是看中了短期的暴利。他们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也没有稳定的渠道,一旦市场风向变了,他们可能第一个扛不住。我认识一个老板,疫情初就投了好几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当时是赚了不少,但他没想着多元化,觉得口罩市场能一直火下去。结果呢?现在机器都快闲置半年了,维护成本还在往里搭。这种例子,在行业里太多了。
所以,当你在看口罩股的时候,不能只看它疫情期间的营收和利润,更要深入了解它的产能结构,以及它在非疫情时期的订单和产品布局。那些能把口罩业务做成一项“周期性生意”,但又不会被周期完全吞噬的企业,才更有可能走得远。
除了产能和需求,技术和品牌也是关键。N95也好,KN95也好,它是有技术标准的。真正掌握核心过滤材料、或者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会更强。而那些仅仅是组装、代工的企业,一旦没有了订单,就很危险。我们看到的很多企业,其实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口罩本身,而在于它下游的其他产品线,口罩只是疫情期间的一个“锦上添花”。
还有品牌。疫情让一些口罩品牌被大众熟知,但这个认知能持续多久?当大家对口罩的需求从“刚需”变成“选择”时,品牌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有良好品牌形象、能够持续投入研发、并且产品质量可靠的企业,即便是在需求回落的市场中,也能比那些“一次性”的玩家活得更好。
再有就是政策风险。口罩作为医疗防护用品,很多国家都会有相关的监管政策。比如,产品认证、出口限制等等。这些政策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尤其是一些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一旦某个主要市场的政策收紧,那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我以前也遇到过,就是前脚刚签了个大额订单,后脚客户那边海关突然卡住了,理由是认证不符合新的规定。那感觉,真是比赔钱还难受。
最后,市场情绪这东西,很难预测。有时候,一个关于疫情的新闻,就能让口罩股瞬间活跃起来。但这种活跃,往往是短暂的,缺乏基本面支撑。我在操作中,也见过因为一些小道消息或者传闻,导致某只口罩股短期内大幅波动的情况。但你要想从这种波动中持续获利,那难度非常大,风险也很高。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看热闹可以,但要真的把身家性命押在这种情绪上,我个人是持谨慎态度的。
总的来说,“口罩股还能炒多久”,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它取决于疫情的走向、全球的防疫政策、技术的进步、产能的消化情况,以及企业的自身转型能力。我认为,单纯指望口罩能够持续带来高额利润,是不太现实的。那些能够利用口罩业务积累的资金和渠道,成功向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等领域转型的企业,或许还有机会。至于那些“all in”口罩的,我只能说,风险自担了。我们做投资,最终还是要看企业的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的炒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