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计算利润点,那些实实在在的经验谈

关于如何计算利润点,那些实实在在的经验谈_https://www.qmgjg.com_港股恒生指数_第1张

聊“如何计算利润点”,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是什么?公式?报表?没错,这些是基础,但如果仅限于此,那距离真正的“利润点”计算,可能还有十万八千里。我常常觉得,这玩意儿没那么教科书,更像是在摸石头过河,而且这河里还时常暗流涌动。

不止是数字游戏:利润点的本质理解

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利润点究竟是啥?最直观的理解,就是你卖出去一笔东西,刨掉所有成本后,还能剩下多少钱。但关键在于,这个“所有成本”可不是简单加总一下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还有很多隐性的、不容易量化的投入,比如时间、精力,甚至是市场机会成本。

比如说,一个小型的手工饰品店,一件项链成本是材料费30块,人工(自己算)10块,那直接成本就是40块。如果卖80块,看起来好像赚了40块。但这是粗略的。

你还得算房租、水电、灯光、网络,这些都是固定成本。假设每个月固定成本是5000块,那这5000块就得摊到你卖出去的每一件商品上。如果这个月你一共卖了200件,那么每件商品就得承担25块的固定成本。这么一算,刚才那件80块的项链,刨掉变动成本40块,再刨掉固定成本分摊25块,实际利润就只剩下15块了。

所以,如何计算利润点,本质上是在做一道成本分摊题,但同时也要考虑销售量,你得卖多少件,才能把这些固定成本给“填平”掉,然后开始赚钱。

变动与固定:成本的两个面孔

在计算利润点之前,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步。变动成本,顾名思义,就是你生产或销售得越多,成本就越高,比如原材料、直接人工(如果你按件计费)、销售提成这类。它们是跟着你的产销规模直接挂钩的。

而固定成本,无论你生意好坏,只要你在运营,它就存在,而且金额相对稳定,比如房租、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费、网络服务费等。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个成本是固定的,但仔细一想,它可能又有点“半固定”、“半变动”的意思,这就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

我记得以前做过一个电商项目,有一个月的服务器费用突然飙升,因为客户访问量远超预期。这笔费用,严格来说,就不是纯粹的固定成本了,它随着用户增长而变化。所以,在划分成本时,我们得结合实际情况,多留心。

还有,有时候一些“隐形”成本,比如营销推广的无效投入,产品设计修改的额外开销,这些如果没被纳入成本体系,最终都会侵蚀利润,让所谓的“利润点”变得虚幻。

边际贡献率:更精细的利润视角

理解了成本,我们就可以往前推一步,聊聊“边际贡献率”这个概念。这个指标非常有价值,它告诉我们,每多卖出一件商品,除了变动成本之外,还能贡献多少钱来覆盖固定成本并最终产生利润。

计算方法也很直接:(销售单价 - 单位变动成本) / 销售单价。拿刚才的项链例子,销售单价80块,单位变动成本40块,那么边际贡献就是40块。边际贡献率就是40 / 80 = 50%。这意味着,你每卖出一件80块的项链,有40块是纯粹贡献的,这40块要去先抵掉分摊的固定成本。

有了边际贡献率,我们就能更容易计算“保本销量”了。保本销量(件)= 总固定成本 / (销售单价 - 单位变动成本) 或者 保本销量(件)= 总固定成本 / 单位边际贡献。用刚才的例子,如果固定成本是5000块,单位边际贡献是40块,那么保本销量就是 5000 / 40 = 125件。也就是说,至少要卖125件,才能刚好收回所有的成本,不亏不赚。

一旦销量超过125件,每多卖一件,就能带来40块的净利润(在覆盖了所有固定成本之后)。这就是利润点在销售量上的体现。

如何计算利润点:实操中的那些坑

很多人在计算如何计算利润点时,容易陷入一种“静态”思维,就是假设所有条件不变。但在实际生意中,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原材料价格会涨,人工成本会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你不得不降价,或者增加营销费用来吸引客户。

比如,我之前接触过一家餐饮店,他们一开始计算利润点时,只是简单地把食材成本、房租、人工算进去。但后来发现,高峰期和低谷期的员工效率、食材损耗率差异很大。高峰期忙不过来,外卖平台抽成比例也可能更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际的边际贡献。

而且,很多时候,为了冲销量,我们可能会搞促销活动,打折,买一送一。这时候,如果没有重新计算利润点,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亏损。比如一件商品原价100,成本60,利润40,利润率50%。如果打八折卖80,成本还是60,利润就只剩20了,利润率下降到25%。但如果加上“买一送一”的活动,那实际的销售单价就只有50块了(两件卖100),成本120,那就直接亏损20块。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产品组合”。大多数生意不是只卖一种东西,而是多种产品。这时候,怎么计算整体的利润点?这就需要考虑不同产品的销售比例,以及它们各自的利润率。通常,我们会计算一个“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然后用总固定成本除以这个加权平均值,来得到整体的盈亏平衡点。

做这些计算,不是为了算得“绝对精确”,因为那往往不可能。而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知道在哪里可以赚钱,亏损的临界点在哪里,以及采取什么措施(比如提高单价,降低成本,或者优化产品结构)才能让生意做得更健康。

目标利润与利润点的动态调整

知道了如何计算保本的利润点,接下来就可以考虑“目标利润”了。如果你希望每个月赚到10000块的净利润,那么你需要在盈亏平衡点的基础上,再多卖多少呢?

计算方法也很简单:目标销量(件)= (总固定成本 + 目标利润) / (销售单价 - 单位变动成本)。比如,我们希望每月赚10000块,那么目标销量就是 (5000 + 10000) / 40 = 15000 / 40 = 375件。比保本销量多卖了375 - 125 = 250件。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要想达到这个盈利目标,我们每个月需要努力卖出375件商品。这个数字,比起那个模糊的“多赚钱”,要具体得多,也更具指导意义。

重要的是,如何计算利润点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调整的过程。市场在变,成本在变,你的经营策略也在变。定期审视你的成本结构,分析你的销售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你的利润点计算,才能让你始终掌握主动权,避免掉入“数字陷阱”。

我个人感觉,很多创业初期的人,特别容易忽略固定成本的摊销,或者过于乐观地估计销量,导致在计算利润点时出现偏差,最终在运营过程中才发现问题。所以,宁可多花点时间把这个账算清楚,也不要凭感觉做决定。这就像开车,你知道油箱的容量和百公里油耗,才能合理规划路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加油。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