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谈到如何发展自贸区,脑袋里立刻蹦出“优惠政策”、“减税降费”,好像只要把政策搬过来,自贸区就能自动生根发芽,长出金元宝。这话对,也不全对。政策当然是基石,但要让自贸区真正活起来,还得靠实打实的“内功”。
我们自己摸索的时候,也曾遇到过不少“好政策,好是好,就是不好用”的情况。比如,为了便利贸易,推出了很多on-line申报、一站式服务。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系统卡顿、流程不清、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这就是“最后一公里”没打通。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卡在这儿了。它们没有能力去跟政府部门一一对接,去解决这些流程上的障碍。
所以,如何发展自贸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不是空话,而是要看具体能为企业省多少事,省多少时间。比如,很多地方在推行“单一窗口”升级,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各种审批、监管事项整合起来,并且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来追溯和简化流程。像电子口岸的升级,过去报关、报检可能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很多能在网上完成,甚至实现“一次提交,多方复用”。这种改变,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红利。
我们还见过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但落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往往是,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不到位,很多企业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存在,或者不知道怎么申请。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组织专题培训,点对点地去辅导企业,帮助它们真正享受到政策的阳光。
光有政策,没有实体产业的支撑,自贸区就成了“空中楼阁”。如何发展自贸区,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和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这需要有前瞻性的规划,知道这个自贸区适合发展什么,不适合发展什么。
拿我们曾经参与过的某个区域来说,一开始想做成一个什么都有的“全能型”自贸区,结果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做好。后来,经过几轮调整,聚焦到了高端制造、国际物流和数字经济几个重点领域。然后,针对这些产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比如人才引进、研发投入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产业集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企业愿意来,并且愿意留下来,就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这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比如,引入了龙头企业,就要考虑如何配套服务好它的供应商和客户;还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比如,科研机构、金融服务、高端人才公寓等等。我们观察到,一些发展得好的自贸区,都会专门规划产业园区,并引入专业的园区运营商,他们负责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这种专业化运营,效率要高很多。
自贸区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于它能提供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如何发展自贸区,就是要大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搬”,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改革过程。比如,在服务业开放方面,不仅仅是取消一些准入限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包括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等。我们见过一些案例,虽然名义上开放了,但由于国内的监管规则和国际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外资企业依然望而却步。
在货物贸易方面,也需要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行 AEO(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与更多的经济体建立互认机制。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国际规则的研究和采纳,比如,在金融开放、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领域,要主动去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最佳实践。
我们接触过不少外资企业,他们选择一个地方投资,除了看政策,更看重的是这里的规则是否清晰、稳定、可预期,并且是否与他们在其他地方的运营模式相匹配。如果一个自贸区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那么,政策红利之外,企业自然会愿意长期投资和发展。
如何发展自贸区,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经济活力。
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在负面清单管理上,要不断缩减清单,拓展开放领域;在金融创新上,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离岸金融;在人才管理上,要为国际人才提供更便利的出入境、工作、生活条件。
我记得几年前,有个地方推行一个贸易便利化措施,要求企业提交一系列的证明文件。后来,经过反复沟通和试点,发现很多证明文件其实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共享或者承诺制来替代,大大简化了企业的负担。这种“自我革命”,往往是推动自贸区发展的关键。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风险防控。自贸区的开放度和便利化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也越大。比如,在金融领域,如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在贸易领域,如何打击走私和侵权行为。这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开放的同时,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总的来说,如何发展自贸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构建一个与国际高标准接轨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的资源要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