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贷怎么样?”这问题,我估计但凡在信贷圈子里待过一段时间的,就算没直接接触过,也肯定听过。说实话,这名字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哪个主打“农村金融”或者“生肖主题”的平台,结果一聊才知道,它更多的是一种市场上的称谓,指代那些起息快、门槛相对较低的短期小额贷款产品。很多人急用钱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这种“快钱”,但快钱背后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得,这才是关键。
我们常说“捷足先登”,在小额信贷领域,“快”几乎是所有用户的核心诉求。特别是手里就差几百块、几千块,又急着过节、急着救急的时候,看到“秒批”、“当天到账”这样的字眼,谁能不心动?“公鸡贷”这类产品,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标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抓住了这个“快”字。申请流程简单,资料要求相对宽松,审核周期短,钱到账的速度确实比传统金融机构快不少。我见过不少第一次接触这类产品的朋友,拿到钱的那一刻,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特别理解。
但“快”往往是有代价的。我接触过的不少“公鸡贷”产品,尤其是早期那些,年化利率算下来,着实不低。有些用户可能只关注到每天几十块的利息,觉得不多,但要是把这笔钱借一个月,或者更长,再算上可能存在的“服务费”、“手续费”之类的名目,到头来一算,年化超过36%甚至更高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在咱们国家是很危险的信号,用户如果不仔细看合同,或者觉得“我只借几天就还”,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但一旦逾期,那高昂的罚息和逾期费用,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瞬间压垮你。
更何况,还有些平台,在风控上做得比较粗糙。为了追求“快”,审核往往依赖于一些大数据和非传统征信信息,但这种依赖的后果就是,一旦你的信息被误判,或者平台本身的数据库存在问题,就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审核结果。我遇到过客户,明明其他信用记录都很好,就因为在某个小众APP上留下的信息不完整,结果被“公鸡贷”一类产品拒之门外,或者给出的额度低到离谱,这就很让人郁闷。
说到审核,这“公鸡贷”的审核逻辑,跟银行那套完全不一样。银行看的是你的流水、你的征信报告、你的工作单位稳定程度。而这些“快钱”产品,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公鸡贷”,它们更看重的是你的手机使用数据、社交关系、APP授权信息,甚至是你点赞、评论、浏览的习惯。这种“大数据”分析,听起来很科技,但实际操作起来,有时候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我曾经有个朋友,自己开网店的,流水虽然时有时无,但总体收入稳定。他就试过用一个号称“秒批”的“公鸡贷”产品,结果申请了半天,提示“信息不足”。后来我们才琢磨出来,可能是他淘宝、支付宝的活跃度不算特别高,加上手机里装的APP不多,平台抓取不到足够多“证明他有消费能力”的信号。反倒是有些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流水不稳定的,或者在各种APP里留下了大量个人信息的,反而容易通过。这种反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微妙。
而且,这些平台的客服,很多时候也挺“接地气”的。我接过不少用户咨询,说“公鸡贷”那个平台的客服,语气特别凶,或者爱答不理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市场策略,早期为了快速获客,会有一种“狼性文化”,但后期一旦出现问题,这种“狼性”就很容易变成冷漠和强硬。我记得有个案例,一个用户因为手机号码换绑,导致平台无法contact,结果直接被上了高额逾期费用,沟通了好久才勉强减免一部分。这种经历,对用户来说,体验肯定是很差的。
大家在选择“公鸡贷”这类产品时,除了要关注借款本身,更得提前了解清楚,一旦不小心逾期了,会面临什么样的催收手段。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也是很多新手用户容易栽跟头的地方。
早期的“公鸡贷”产品,很多催收手段确实比较激进。除了传统的tel、短信,还有可能通过你的社交媒体、通讯录里的contact人进行“名单式”催收,甚至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你的精准位置信息,进行“上门”催收。我接触过一个客户,因为逾期了不到一周,结果对方不仅打遍了他所有通讯录里的朋友,还把他的照片和一些“负面信息”发到了他工作群里。这种做法,已经严重违背了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也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交困扰。
当然,随着监管的加强,现在很多平台在催收方面有所收敛,会更倾向于通过正规渠道,比如tel沟通、发送逾期通知、与授权的第三方合作等。但即便如此,高额的逾期利息和罚金,依然是用户必须面对的沉重负担。而且,一旦逾期记录被上报到第三方征信机构,对你未来的信贷活动,尤其是那些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申请,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说到底,“公鸡贷”这类产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核心是抓住了那些无法或不愿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资金的用户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因为征信记录不完美,可能是因为工作不稳定,也可能是因为对传统金融服务流程感到复杂和低效。平台通过提供“快、简、便”的贷款服务,满足了他们眼前的资金需求。
但我个人一直认为,这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服务。它解决了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很容易让用户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高利率、高逾期费用,以及可能存在的粗糙风控和不当催收,都让这类产品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我们从业者,在给用户推荐任何产品时,内心都会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让用户因为眼前一时的便利,而付出过高的、甚至可能无法承受的代价。
未来,随着监管的常态化,以及大数据风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类产品肯定会朝着更合规、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也许“公鸡贷”这个标签会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细分、更加差异化的短期信贷服务。但无论如何演变,用户在选择任何贷款产品时,都应该保持警惕,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理性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而不是仅仅被“快”字所吸引。毕竟,任何债务,终究是要还的,而且是要付出代价的。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