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是什么:不止是“不让出事”

风控是什么:不止是“不让出事”_https://www.qmgjg.com_香港恒生指数_第1张

问“风控是什么”,很多人张口就是“防风险”、“保安全”。这话没错,但感觉就像说“吃饭是为了活下去”,太笼统了,没把事情的精髓说透。我做这行也有些年头了,经常遇到有人对风控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觉得就是一道道规矩、一层层审批,一堆事后诸葛亮。实际上,风控远不止这些,它更像是一门关于“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艺术,尤其是在金融、互联网这些变化快、风险点多的行业里。

风控的本质: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说到底,风控的核心就是管理不确定性。哪个生意没有风险?关键是怎么识别、度量、以及在可承受范围内去驾驭它。就好比开车,你不能因为怕出事故就不开车,而是要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学会预判路况。风控也是一样,它不是要杜绝所有风险,而是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业务能在可控的范围内持续发展,甚至放大收益。

举个例子,我们做信贷业务,zuida的风险之一就是借款人还不上钱。很多人可能就想,那咱们就找最“老实”的人借,或者要求抵押物。这当然是风控的一种手段,但它太简单粗暴了。真正的风控会去分析大量数据,比如用户的收入、消费习惯、征信记录,甚至社交行为(当然,这个要合规),来构建一个模型,预测他还款的可能性。这个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迭代优化,因为经济环境、用户行为都在变。

所以,风控的“确定性”,不是说把所有风险都消灭掉,而是通过科学的、数据驱动的方法,把那些“不确定”的、可能出现的风险,变成可预测、可管理的“已知”。

实践中的误区与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能碰到一些误区。比如,很多业务部门觉得风控是“绊脚石”,是“限制生产力”的。他们总是希望审批流程越快越好,条件越宽松越好,这样才能多上量,多赚钱。可一旦出了事,又会反过来抱怨风控没做好。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把风控当成一个独立的部门,一个“上了锁的房间”。风控应该是贯穿业务全流程的,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要考虑风险,到营销获客、审批、贷后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了风控的身影。如果风控部门只是一个事后审核者,那它永远只能是救火队员,而不是预防者。

我也遇到过一些失败的尝试。比如,早期我们上线过一个快速审批的信贷产品,为了追求效率,把一些必要的审核环节简化了,觉得有大数据模型兜底就够了。结果,出现了不少团伙欺诈的情况,那些欺诈团伙抓住了模型的一些盲点,短期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再牛的模型,也需要结合真实的业务场景和人工的经验判断,不能过度迷信技术。

风控的组成:不止是技术

很多人一谈风控就想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这些技术确实是现代风控的“利器”,它们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发现隐藏的模式。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反欺诈系统,就能实时识别出很多可疑的交易行为,拦截那些盗刷或者虚假注册的账号。

但风控远不止这些技术。它还包括:

制度与流程

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是风控的基石。这包括明确的风险偏好、审批规则、尽职调查的流程、风险事件上报和处理机制等等。这些东西听起来枯燥,但如果缺失了,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因为执行不到位而失效。比如,我们内部制定的《XX公司风险管理办法》,里面就详细规定了各个业务场景下的风险边界和审批权限,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繁琐,但正是这些制度,才保证了业务的基本稳定。

人员与文化

风控最终是人来做的。需要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还得有高度责任感和敏锐洞察力的人。同时,整个公司的文化都要有风控意识,不能把风险当成是某个部门的“专利”。我记得我们公司在推广一项新业务时,业务部门主动找到风控团队,一起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这种主动性就很难得。

数据与洞察

数据是风控的“燃料”。高质量、多维度的数据是构建有效风控模型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从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比如,我们通过对用户还款行为的分析,发现某个区域的用户逾期率偏高,而且这个现象和当地的经济周期有一定关联。这种洞察就能帮助我们调整在该区域的业务策略。

实际案例:从“人工审核”到“智能风控”

想想我们刚开始做业务的时候,审批基本靠人工。十几个点,逐一核对,效率低不说,人的主观判断还会带来不稳定性。一个审核员心情不好,或者判断失误,可能就影响一次业务。后来,随着业务量上来,我们开始引入一些基础的自动化工具,比如自动比对黑名单、自动验证身份证信息等等。

再后来,随着对风险认知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开始构建更复杂的风控模型。我记得我们团队曾经花费了很长时间,去研究用户在申请贷款过程中的一些细微行为——比如填表的速度、信息的填写顺序,甚至鼠标的移动轨迹。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组合起来却能成为判断用户真实意图的重要信号。当时,我们就是基于这些“微行为”数据,建立了一个实时反欺诈的评分卡,有效地识别了不少“团伙欺诈”的情况。

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曾尝试过一种模型,它对用户的“社交活跃度”给了很高的权重,认为社交越活跃的用户越值得信赖。结果,在实际运行中发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大量虚假账号,模拟出高社交活跃度,反而骗过了模型。这个教训非常深刻,让我明白,任何风控模型都不能脱离业务的实际情况去“闭门造车”。

展望:风控的未来

未来的风控,我觉得会更加强调“主动性”和“预测性”。不是等风险发生了再去补救,而是要在风险萌芽状态就将其识别和化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同样重要的是,人依然是主导,负责设计规则、监督模型、处理异常情况。风控的终极目标,是让业务能够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zuida化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