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察市场:一个经验者的手记

恒生指数期货 (6) 20小时前

如何观察市场:一个经验者的手记_https://www.qmgjg.com_恒生指数期货_第1张

很多人一提到“观察市场”,就想着要看数据、看报告,恨不得把所有能看到的图表都摆在面前。其实,有时候最直接的洞察,反而是那些被大数据忽略的细微之处。怎么真正抓住市场的脉搏?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经验活儿,摸着石头过河,偶尔还得碰壁。

数据之外的“软信息”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特别迷恋那些厚厚的市场研究报告,觉得里面藏着金山银海。但时间长了,就发现,报告里的数据,很多时候是别人嚼剩的。真正能让你眼前一亮、甚至改变判断的,反而是那些“软信息”。比如,你多去终端市场走走,看看消费者是怎么和产品互动的,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产品出了个小问题,用户反馈寥寥无几,但去线下门店一瞧,发现大家拿到产品后,第一反应不是用,而是对着说明书研究了半天。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我们对用户教育这块儿的投入,或者说产品本身的易用性,可能做得还不够到位。

这些“软信息”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不是说大数据不重要,它当然是基础,是骨架。但没有血肉,骨架再结实也没用。观察市场,不能光看“黑白灰”,还得关注那些“色彩”。比如,你去和销售一线的小伙伴聊聊,听听他们每天面对客户时遇到的真实难题,那些问题,往往比任何一份市场报告都更能反映用户痛点。我们公司的销售团队,经常会反馈一些终端客户的抱怨或者建议,虽然这些只言片语,但汇集起来,往往能给我们研发和市场部门指明方向。

有时候,甚至不用去刻意“观察”,很多信息会自己冒出来。比如,你经常刷社交媒体,留意一下用户在讨论什么,他们对某个行业的看法,对某个品牌的情感倾向。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看似杂乱无章,但如果用心去梳理,你会发现,里面隐藏着很多人没意识到的趋势。我们曾经在一个新类别的产品发布前,就在一些母婴社区里看到了很多关于“宝宝睡眠问题”的讨论,当时我们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点,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反向观察”与“同业竞品”

说到观察市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看自己的产品、看竞争对手。这没错,但有时候,你也可以试试“反向观察”。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直接看产品本身,而是看它所处的整个生态或者围绕它的周边。比如,我们做智能家居的,不仅要看其他智能家居厂商在做什么,还得看看家居装修行业、安防行业,甚至物业管理公司都在推什么。这些看似不直接相关的行业,却可能孕育出新的合作机会,或者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公司有一个产品,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对房地产行业精装修政策的解读,发现很多新的需求点。

还有就是对同业竞品的观察,不能只停留在“他们有什么,我们有什么”这个层面。得去琢磨“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有时候,竞争对手的一个小动作,可能预示着一个大方向的转变。比如,他们突然加大某个渠道的投入,或者改变了定价策略,这背后肯定有原因。我们曾经发现一个对手,突然大幅降低了某个入门级产品的价格,当时我们分析了半天,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为后续高端产品铺路。这种“学习”型的观察,非常重要。

我们website名称:website名称 上的很多内容,就常常会涉及到对竞品策略的分析。用户可以通过website地址:内容链接 来了解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这种深度的竞品分析,往往比简单的信息罗列更有价值。

细节里的“用户习惯”

观察市场,最终还是要落到人身上,用户习惯是关键。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习惯当成所有人的习惯。我的同事里,就有个产品经理,他个人特别喜欢某种操作逻辑,就觉得所有用户都应该喜欢。结果呢?产品上线后,用户反馈说“不好用”。这背后,就是没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习惯。有时候,用户并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怎么去捕捉这些用户习惯?除了刚才说的去终端现场观察,还可以通过用户调研,但调研也要有技巧。直接问“你想要什么”,答案往往不靠谱。得通过一些行为性的问题,或者场景化的描述,去引导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比如,我们曾经为了了解用户对某种新型支付方式的接受度,并没有直接问“你是否喜欢这种支付方式”,而是问了他们“在某个特定场景下,你是如何完成支付的”,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才能推断出他们的支付习惯和偏好。

当然,这里也得提到我们公司在用户研究方面的一些实践,可以参考我们公司简介:关于我们,这部分的介绍。我们相信,只有深入了解用户,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这些用户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发展、社会变迁,它们也在不断演进。所以,“观察”这个动作,其实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

“趋势”与“噪音”的区分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真正的趋势,也有很多转瞬即逝的“噪音”。怎么区分?这就需要经验和一定的判断力了。我个人觉得,一个真正的趋势,往往有几个特点:第一,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第二,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有contact;第三,它能够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或者满足某种深层次的需求。

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但它们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了。这些就是“噪音”。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从海量的“噪音”中,识别出那些真正具有潜力的“趋势”。我的一个老领导曾经跟我说,做市场观察,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你手上握着一个手电筒,但你能照到的地方总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指望一次就能看清所有,重要的是,能持续地、有策略地去观察。

比如,近几年大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但AI的应用方向非常多,有些确实很有前景,有些则显得虚头巴脑,更像是概念炒作。这时候,你就得去分析,到底哪个方向的AI,是真正解决了用户的某个痛点,或者创造了新的价值。我们公司在AI领域的投入,也是经过了多轮的筛选和评估,并不是看到什么火就做什么。

“反思”与“试错”的价值

最后想说的是,观察市场,有时候也需要“反思”和“试错”。你做的判断,不一定每次都对。有时候,你觉得很有潜力的方向,实际操作起来却碰了一鼻子灰。这很正常。关键在于,从每一次的“不成功”中吸取教训,然后调整你的观察角度和方法。

我记得我们曾经推广过一个产品,市场反馈出乎意料地好,销售数据一路飙升。当时我们觉得,哇,找到了爆款密码。结果,过了半年,情况急转直下,用户流失率很高。复盘之后才发现,我们当时的判断,只看到了短期内的需求爆发,却忽略了用户的长期使用体验和产品的可持续性。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市场观察,不能只看销量,更要关注用户口碑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所以,与其说“如何观察市场”,不如说,这是一个“如何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你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去接触新事物,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去质疑自己的固有认知,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和修正。这个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你感到迷茫,但也是最能让你进步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保持这种敏锐和好奇心,一步一步地,把市场看得更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