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税制?_https://www.qmgjg.com_港股恒生指数_第1张

分税制是我国重要的财政体制,自1994年实施以来,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分税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以提升其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一、优化税收结构,增强财政收入稳定性

完善税收结构是完善分税制的关键。应着力于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能够更直接地反映收入分配,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间接税,如增值税和消费税,则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优化税收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直接税比重

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占比,完善个税征收制度,规范税基,堵塞漏洞。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公平。同时,可以探索扩大企业所得税税基,优化税率结构,鼓励企业创新。

2. 调整间接税结构

优化增值税结构,逐步简化税率,降低税负。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绿色发展。例如,可以考虑对高污染、高能耗产品提高消费税,对环保型产品降低消费税。

3. 完善地方税体系

积极培育地方税源,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性。可以考虑开征房地产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的财力。同时,可以探索开征环境保护税,引导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二、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是分税制的核心。合理的财权划分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当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具体措施包括:

1. 明确事权划分

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厘清政府职能。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宏观调控等事项,应由中央主导。对于涉及公共服务、地方管理等事项,应由地方负责。明确事权是合理划分财权的基础。

2. 调整收入划分比例

根据事权划分,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比例。对于承担较多事权的地方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财政收入。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地方分享中央税收的比例,或者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税收权。

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健全规范、透明、可持续的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措施包括:

1.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其在转移支付中的占比。一般性转移支付应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性,综合考虑各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

2. 优化专项转移支付

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减少数量,提高效率。明确专项转移支付的用途和管理办法,防止资金被挪用。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估,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3.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转移支付机制

明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确保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可以考虑将部分中央税收收入作为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或者建立转移支付储备基金。建立健全转移支付的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结构。

四、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是完善分税制的重要保障。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督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腐败。具体措施包括:

1. 完善预算编制制度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公开预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中期财政规划,提高预算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2.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确保预算刚性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建立健全预算调整机制,规范预算调整程序。

3. 强化审计监督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审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4. 推行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广绩效管理经验,促进政府绩效提升。

完善分税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优化税收结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等措施,可以不断提升分税制的效率和公平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中国的分税制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参考了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guanfang发布的公开数据。具体数据来源如下:

  • 国家统计局official website (www.stats.gov.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official website (www.mof.gov.cn)